top of page

自以为是中国风格的设计

Sep 30, 2014

 

       今早,我在微博上看到这样两则信息,一则说,“一个值得纪念的不眠夜,400位洛可可人为故宫打造800款设计,明天将在故宫呈现。这将是一个中国设计历史的壮举”;另外一则同样是洛可可的贾伟发布了他的新作品“琴茶”,——一款茶具设计。

 

       首先第一则,先不说一些人自吹他们的行为是中国设计历史的壮举,单说这壮举,向来以谈数字比数字为骄傲的中国人,这里的壮举无非是400与800 ——人数的众多以及设计产物的众多。这不免让人想起1965年9月17日,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等单位,经过六年多艰苦工作,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一种具有生物活力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然而在这之后实施诺贝尔奖有关程序时,由于参与研究的人数众多(仅最后两年直接参与研究工作的人员就有30余人),无法全部报上候选名单,即便据说最后投票只筛选出一位代表钮经义作为候选人,但最终诺贝尔化学奖1979年得主还是美国人布朗与德国人维提希。虽说没有获奖令人惋惜,但这毕竟是众多人花了大量时间研究出了一个真正惊人的成果。可是回到今早的信息,就让人不禁想发笑。设计,一门如此需要负责任对待这个世界的学科,某些人竟然就敢仅仅凭借一些表面的数字,轻易说它是一个壮举,更何况设计看重的恰恰不是数量,而是要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此外,1夜,400人,800 个设计,拼命赶工,也不得不让人怀疑其成果的质量是否经的起时间的推敲与检验,在当今早已浮躁与十分焦急的中国社会,还见到类似现象不断出现,更让人担忧……

 

       而既然说到设计质量,就不妨谈谈今早的这第二则信息。其实洛可可贾伟所谓的中国风格设计已不止一件,之前的就有“高山流水”、“茶香”、“上山虎”、“飞龙在天”等等。就最近的新作品“琴茶”而言,贾伟引用了白居易的诗《琴茶》中的一句,说是把抚琴与品茶融为一体,体悟“音从意转,意先乎音。音随乎意,将众妙归焉”的味外之旨。且不说这设计背后是否真有这深奥的文化内涵,单看茶壶造型,圆圆的球体,懂中国茶壶的内行可能一下子就会说,好像贵妃壶,只不过是变形而已。要知道通常手拿式茶壶是旅行时用的,比较结实,而贾伟的这只虽为两侧手拿式,但看着怎么也不适合旅行时用;加之顶部的壶把又长又扁,就像直接借用了始皇帝的冕旒,这倒水时得多容易滑掉壶盖啊……似乎一切是随便找了几个元素,东拼西凑只为个形式,最后自己还附加了一堆大道理,编得诗情画意,甚至断章取义借用诗句“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熟不知《琴茶》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被罢官后写的一首七言律诗,实际表达的是希望有朝一日能重返朝廷为国家作出贡献。“琴茶”如此,贾伟之前的设计也类似,“上山虎”——以石代山,以虎喻人,步步登高,虎啸人生路;香枝燃尽,轨迹犹存……什么茶道、香道、音乐,似乎他无所不通,但其实呢,一切都仅仅是设计师用自己知道的些皮毛给设计贴上标签并强制赋予意义,然后说是中国风格的设计。

 

       回想以前某些胡同批发市场有的是类似的玩意儿,什么吉祥创意产品,大多从义乌来,有“蛇缠兔”、“马上赢”、“马到成功”、“金钱豹打火机”等,或许只不过是那些卖主不如贾伟能吹罢了。如今的中国社会,很多人都在大谈中国传统文化需要继承,设计师老在说要做中国风格……但是在我看来,我们始终就没有认清传统是什么,当今中国传统应当是什么,加之人们思想的混乱,大众又容易被某些人忽悠乱导向,结果可想而知。柳冠中柳老说得好,传统不是继承的,传统是创造的。很显然,中国有五千年历史,但我们的祖先从来是往前走,一直在创造着传统,从原始农耕社会到夏商,到秦汉,到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乃至最后的明清,每个朝代都有属于自己的传统,现如今,非要有人嘴里光喊着继承,你继承哪一个朝代呢?无非又是像前面那样断章取义,截取一段,搬到现在,说是现在中国传统或中国美学。这样的例子各方面数不胜数,小孩子从小被逼着背唐诗宋词,三百首、五百首,互相比拼,死记硬背却不理解,有意义吗?正如现在火热进行的央视听写大会,考的都是生活中几乎用不到的生僻字,甚至古代不常用的古语,这还不如考些生活中常用的但又容易提笔忘字的来的更有意义;还有从小看《十万个为什么》,国外教育学者就很不理解,这其实就导致从小养成习惯,一旦不知道了就查《十万个为什么》、查书、查网……随后知道了就好了,可知道不等于理解,知道了探索精神就没了,不再往前走了,所以中国人不喜欢探索。显然严重落后的教育观念只会培养出缺乏创造力、探索精神的,机械式的人,只会培养出一批批打工仔、廉价劳动力……再者,有人把祥云纹当中国传统,把中国红当中国传统,弄个大屋顶当中国传统……这样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土地,当今的人所认识的传统就这些,岂不是非常幼稚?!你说四合院好,对于现在真好吗?那原本是封建士大夫住的,四代同堂,五世其昌,一个老爷三房姨太太,需要所有人住一起,才有了一进院、二进院、三进院来排座次,它是用来解决社会家庭问题的,而我们呢?可能只关注些四合院本身的什么椽上的雕花、花镂、花饰等,而背后什么原因造就了四合院我们却忽略;就像其它古代传统,我们只看到了表象,被自己的眼睛所欺骗,然后对于背后的根源以及是否适用于当代中国传统我们就不管了。所以我们必须清醒的一点是:过去的时代就是过去了,这一页翻过去了。设计强调空间场合时间流,在过去特定的场景下它必须这么设计,可放到现在未必是好的设计,所以设计没有唯一的标准,没有那些空洞的所谓最合理最舒服,设计要看什么时代,在哪,谁用,什么情况下用等等,像意大利法拉利车跟古罗马的柱式传统有什么关系,只有我们中国,什么世博会中国馆非要做成个斗拱样子,好像才能体现和让人知道这是中国馆,很荒唐,也很可怜啊!就像是因为没有当代中国传统了,才赶紧拿了点古代的表面形式来救火。所以我们不能再一直回头随便找点东西拿来用,相反必须始终想着社会要前进,人的生活方式要发生变革,我们要找到最适宜当代的生活模式以及为未来做准备,这才是我们该理解的传统,我们要创造的传统,也更是设计师该做的事情,该承担的责任。

 

       因此,最后还是回到设计师。设计师不是艺术家,也不是玩玩形式骗骗人,为什么说设计师代替了上帝,是因为他肩负着推动社会世界发展与变革的巨大使命,要知道设计师是唯一的“售前服务”,是在事情发生前,就应该做足了思考与准备,设计引导事情顺利美好地发生发展,而不是等事情发生之后出现了坏结果,才去补救,那就晚了!等到整个世界环境都被污染,自然被破坏,地球承载不下去,再去拼命做绿色设计,还来得及吗?能绿化出已经灭绝的物种吗?而恰恰当今中国的很多设计师并不清楚要做什么,要做什么样的人,包括一些已经有些声望的设计师或设计工作室,整天沉迷于各种设计奖项,老拿着这些奖说事,然后大肆吹嘘自己的实力,最后自己为自己作品背后添加许多所谓的深奥意义,说一大堆,就担心别人看不出来,其实来掩盖设计本身的空虚与无意义。所以我一直认为,好的设计根本不需要过多的语言来粉饰,放在那儿,别人就能感受到它的好。只可惜的是很多中国设计师似乎只为了自己,追求利益,炫耀自己,这也可能是商业化带来的弊端,加之大众本身的思想混乱,拜金、奢侈、虚荣,又容易被误导,一味崇尚类似贾伟这样的设计师,却没人敢提出质疑,而价值观、理念出现问题,只会让人越走越偏……

 

       中国的设计师们真的需要长时间好好地思考,不是做些不痛不痒的东西,不是几个人围一圈弄个头脑风暴,就能探索出当代中国风格,况且光靠设计师也探索不出来,需要你深深融入到当今大众生活,去积淀,去感受,与大众一起成长,探索并创造出传统;当然更不是整天抱着所谓的“中国风”不放手,就真以为自己是高雅的设计大家了,其实可能什么都不是。还是那句老话,只有当你首先把自己看成一个不重要的人后,方有可能真正去做一些重要的事情;想要做什么,先别吆喝什么,那样事情才有可能做成,要不然就真的是做些自以为是中国风格的设计了,看似走近中国文化,其实恰恰越来越远离当代的生活……

设计师角色

May 27, 2014

 

       自己忙忙碌碌接触设计已将近六年,未来也还要继续从事设计这个职业,于是今日突然思考起设计师这个角色,到底设计师的作用与价值是什么?或者说应该是什么?设计师是起到引领的作用吗?是起到社会变革的作用吗?

 

       其实在我看来,引领或者变革只能是设计师以及很多不是以设计为职业的人都想要达到的自身最大价值体现,是一种梦寐的东西,所以我们绝不能就以此作为设计师存在的作用与职能。而说到底,设计师拯救不了世界,甚至连一个小小的咖啡厅都拯救不了。(参考包益民TED演讲)

 

       首先设计师这个职业不能是孤立的,或者说它是一个最不能被具体分工的职业,也无法被给予具体定义下的工作内容。如果说一个设计师只会那本身最纯粹的设计知识,其实并不是一个真正称职的设计师,就好比婴儿刚学会了走路一样。设计师其实要了解学习的东西真是太多太多,有时甚至比任何职业下的人都要更多地去了解信息与吸收知识,比如他必须去了解市场、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众多领域,研究这些内容,而不是与社会分离,做一些看似是设计但与这个社会人群毫无关系的东西,那样只是在做着一些根本不重要的事情。我们说设计不同于艺术,正因为艺术说白了是做给自己看,它可以无限表达任何自己的情感因素,艺术家通过特殊的形式发出属于自己的心声;而设计却要更加负责,为人负责,为社会负责,为自然负责,服务于世界……

 

       如此就涉及到了设计师与人群的关系,事实上他们之间必然是要紧密联系的,但这种关系并不是也不应该是谁牵着谁鼻子走的关系,设计师也无法引领与决定未来,在一种与人群相互交流反馈的机制下,最终决定权在人群手里,是人群决定了或者说选择了他们想要的未来……

 

       因此到这里答案就清楚了,设计师的作用、职能与价值就在于是辅助人群与社会去发现意识到事物前进提高的可能性,然后设计师在尊重人群社会的思想意见前提下,将这些可能性最大化实现与提高。设计是帮助社会进步与变革的重要因素,但从哲学角度,因为时代前进是一种必然可观的存在,因而离开设计师社会依然也是会前进的,只是这种前进可能将变得很慢很慢……

 

       而作为我们设计师,平时不仅仅要拿自己与同领域的人的比,更应该与不同种类的人比,从而更加完善自己……

 

       经常会听到设计师们嘴里说着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有多么重要,但孰不知只有当你首先把自己看成一个不重要的人后,方有可能真正去做一些重要的事情啊……

啊!红色!——“红色设计”与反思为何设计

May 24, 2014

 

       一个偶然的机会,网上一个简短的视频让笔者知道有这么一部电影——《最后的舞者》,它是由澳大利亚导演布鲁斯·贝尔斯福德执导的一部传记题材类型电影,其英文原名为《MAO’S LAST DANCER》。当看到这个片名《毛时代最后的舞者》,你也许不难体味出电影所要透出的浓郁政治气氛以及革命中国的味道……笔者是连夜看完了这部电影的,其主要讲述一位舞者,一个在被动生活大潮中成长,继而在可以进行选择的关头能坚决为自己作出抉择的60年代人……虽然笔者没有经历过中国的那个年代,但也清楚地知道或者了解一些我们这个民族深厚的历史与伤疤,而或许也只有我们中国人自己才能够深切体会到,就像那些嵌在我们长辈血脉里的创伤……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愿意带着对于自己国家过去的好奇,去反思它,去审视它……笔者是真的为主人公李存信感动了,在那个年代他对于自由的渴望是那么的强烈,毅然选择留在美国深造,哪怕再也回不去,只为自己的艺术梦想——芭蕾。

 

       说了这么多看似题外的话,其实它们与这篇文章主题红色设计是有紧密关联的。且不说设计,先来谈谈“红色”。很明显电影中所反映的,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在那个年代,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思想就不属于自己了,懂事的时候开始,记忆里红色歌曲、大字报比能听到的老歌旧书多;作文的风格定型在“春风吹,战鼓擂……”,“当前国内形势一片大好……”;信念代替了思想,语录代替了寒暄,红色是印在脑子里,溶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的。如果问当时人们对国外还有什么了解,不外乎“解放全人类”的信念下,对生活在水深火热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兄弟姐妹们的同情与对资本主义及资本家的憎恨……在一个国门如此封闭的环境中,一个时代的人全然不知道外面的世界竟然会和被教导、被告知的不同,这实在是可笑之处,更是可悲之处!那西方人对我们的不理解,看我们的好笑也就变得十分正常了。总结起来,所有的一切都汇集到了“红色”这两个格外扎眼的字上。

 

       那“红色”到底是什么?为何有如此魔力?直白地讲,红色不就是可见光谱中长波末端的颜色以及三原色之一嘛。然而,人脑就是这么复杂,事情到这儿才刚刚开始,因为有了复杂的精神世界,人就开始喜欢到处地联系事物。从中国古代说起,因为红色在人们心目中,在民族文化中认为有驱逐邪恶的功能,所以许多宫殿和庙宇的墙壁都是红色的,官吏、官邸、服饰也多以大红为主,即所谓“朱门”、“朱衣”;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五行中的火所对应的颜色就是红色,八卦中的离卦也象征红色;此外,在古代中国,红色也象征着喜庆与热烈,是幸运色,是财富的象征;在中国戏剧里,红脸关公是人们敬奉的圣人,是忠义的代表等等。由此,正因为中国人对于红色是如此喜爱,自古人们无论在什么方面,工艺,建筑,绘画,还是服装,都会将红色作为元素加入进去。

 

       然而以上这些个“红色”还只是文化意义上的,最关键的,因为红色正巧是血液的颜色,于是就被一些人看成是流血,危险,恐怖的象征色,最后引申为革命的象征(可以参考中国五星红旗的设计)。那么更多的红色意义到近现代则被政治所利用,尤其在中国,哪怕今天依然如此,众所周知的,像红歌,红区,红色精神,无不是政治化的代名词,作为“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中国,红色就代表着共产主义。在此,笔者不想再多余地介绍中国红色政权的建立过程,中国的革命历史等,因为对于在中国成长起来的青年无不从小接受着红色教育,被灌输着红色思想,对于那些革命听得太多了……而笔者要强调的只是这被赋予了政治意义的红色多少年来在中国大地上的影响竟如此深远,甚至是可怕地控制了一切……尤其是建国初期的30年里,“红色”引导着人们,操控着他们的思想,谁也没有质疑过“资本主义是腐朽的,迟早要灭亡的”。在这样一个国门封闭的环境中长大,不怀疑信念,不怀疑领袖,一个时代的人,好比在单一的温度、光照、湿度、营养的温室里长大的苗子,根正苗红啊……中国沸沸扬扬的文革时期,十年劫乱,整个中国被折腾得身心俱疲,所有人似乎都变极端了,社会是那么可怕与疯狂!之前笔者读过龙应台女士的《野火集》,其中有篇文章也是说红色,当然她所抨击的是那个年代台湾的极权主义。文章说到一次市立美术馆举办的展览中展出了一件红色的雕塑作品,立马有人兴起政治恐惧,害怕雕塑家是“匪谍”;害怕红色对观看人有洗脑作用;害怕共产党为此作宣传……最后不得不又将雕塑作品涂成了银色。从这个涂色事件也不难看出,当时无论大陆,还是台湾,政治都有着极其恐怖的影响力与控制力。可遗憾的是许多那个年代台湾有的黑色现象,今天台湾没有了,可大陆依然可见,红色也依然……

 

       那么,说到这篇文章主题中的另外一个词——设计,对于从事这一方面的老师、学生、设计师而言应该都不会陌生,而对于其他大众群体,笔者就不敢肯定他们对其概念有正确的认识与理解了,原因在后面的阐述中会提及。那同样还是先谈,什么是设计?用王受之的《世界现代设计史》上专业的话来说,”设计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人类通过劳动改造世界,创造文明,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最基础,最主要的创造活动就是造物,设计便是造物活动进行预先的计划。”那通俗来讲,凭借自己六年的学习与认识,笔者认为设计就是为了改善这个世界,无论是对人类还是自然,它都有责任和义务去改变完善它们,使我们整个大环境都越来越美好,因此设计也是不应有局限性的而是博大的。甚至有人说设计,尤其工业设计是“上帝之手”,由此也看出设计身上所肩负的巨任。

 

      遗憾的是,就中国而言,30年的工业设计发展时间相对于其它发达国家真的是太短太短了。事实上直到2008年3月13日,在中国的国家级政策中,才第一次提到“设计”,而这距离韩国1988年提出“设计立国”的国家战略已有整整20年;距离日本提出“工业设计立国”的口号更是过去了50多年。王受之谈及设计教育时也说到,“中国大陆的设计教育非常短暂,大部分设计教育是从艺术学院中发展起来,纯理工科的设计学院还没有产生。中国现代设计教育更是起步很晚,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为止,中国大陆还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设计学院。虽然20世纪80年代初期终于有不少学者呼吁成立设计学院,但是由于体制问题、认识问题,设计教育依然滞后,与高速发展的国民经济不相称。开设正式的现代设计课程,也已经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情了,总共才十余年的发展历史。“看到这些,笔者也不禁感到伤感与焦虑……过去的60年里我们到底做了什么,做错了什么?

 

       又要回到起初那部影片,影片是讲跳舞,它是一门艺术,芭蕾是极美的,融合了力与美,刚与柔,与优美浓厚的古典音乐一并,让人敬畏地不敢轻易靠近……可是记得电影中当美国的舞蹈艺术家来中国观摩,从他们那儿听到却是“一个芭蕾舞演员,是运动员而不像是艺术家”的评论,此时此刻我们是否应该停下来好好反思呢?即使在今天,很多东西还是要经历政府的审核,那不要说过去的年代,像芭蕾舞蹈这样的西方艺术在公开表演前是绝对绝对要领导先进行审核判定的,更况且那时的一切艺术形式都是为了服务政治、服务革命的,因而其题材也必然是革命战斗,政治斗争等。笔者在《中外文摘》上看到一篇文章是关于江青审核舞蹈表演的,比如家喻户晓的《红色娘子军》就是从她那儿过得关,之后一部电影其实是因为放映条件差而导致画面不清楚,显然江青大发雷霆要求重拍……由此可见,当时的艺术竟可怕地被掌握在少数领导人手里,并且服务于他们所引导的政治意义,而非服务于广大民众。

 

        虽然说艺术与设计存在着区别,然而它们也是紧密相连的,至少在中国设计也有着与艺术相似的历史背景,“红色”长时间的控制着它们,于是也就有了“红色设计”的说法(其实解放以来的三四十年,还没有真正的设计概念,这里也就先理解为中国模式下的设计)。如果说这里的红色只是单纯停留于色彩本身的概念亦或是像古代那样从文化中发掘出的积极意义,那一切将变得简单与正常了。可事实并非如此,设计完全被政治利用,一切设计变成为许多集团的利益服务,为了集体和国家而超越了普通民众的意愿,或者仅仅是为了宣传和树立党派形象而去设计;民众真正需要什么设计,这片热土真正需要什么设计已经变得不重要,那么这时设计本身也就失去了其基本意义,它被束缚了,不独立了。

 

       而要问“红色设计”在民众生活中到底产生了怎样的作用,笔者认为有一点必须肯定,那就是将一贯的很多政治理念深深铭刻在民众心坎,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搞好社会主义事业……民众的脑中整天想的就是“革命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最后胜利,为了共产主义信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怕抛头颅洒热血的无私无畏的集体主义精神。这种现象在中国过去的年代是十分严重的。翻开过去的影像资料就不难发现到处的海报、条幅等平面设计,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毛泽东纪念堂等建筑设计,乃至卫星等科学技术都有鲜明的“红色设计”特点,不光是颜色多以红为主,重要的其内涵、含义都无不反映着一种政治理念,它力求统一控制所有人的思想,让红色文化占据民众内心,使人们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战斗者的精神状态……笔者不去就这种思想本身的好坏进行评论,笔者要说的只是这种“红色设计”行为现象的本身,如果一切的设计都只围绕政治一个方面而进行,那就大大违背了设计“以人为本”的初衷。设计本身可以参与或服务政治,这没错,但政治本身是不可以占据设计的全部的,设计是自由的,它更多是为整个人类服务,而非全部只被某一个党派左右,如果真是这样导致的将是,体制外的设计无法融入,处处碰壁;体制内的设计停滞不前,最终阻碍整个国家的进步。你只要观察过去,政治占据操控了一切,占据着所有人的全部精力与时间,人不敢有别的思想,碌碌无为而荒废着,人的才能无法发挥出来,这当然使得这个国家其它方面的发展完全被局限住……

 

       如今,世界的格局是多极化,国与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无论在哪一方面,一个国家都无法孤立进行(以朝鲜为例),那设计尤其如此。之前笔者提到目前许多国人对于设计还不是特别了解或理解的,很多人并不重视,结合了上述的分析,在这里就可以较容易地说明原因了:因为过去长时间里“红色”的全权控制,耽误了很多人的思想发展与时代觉悟的更新,等到引入和了解到真正设计概念的时候又已经比较晚,那么消化还需要一段时间,才导致大多数人对设计不以为意,国内一些优秀设计师得不到重用或者无法发挥最大才华,外头的设计在国内要么不被接受要么被盲目崇拜……更重要的,整体国民的平均审美水平较低,达不到一些发达国家的层次。

 

       当然也有庆幸的是,目前中国已经意识到自己之前的错误、耽误以及目前的不足,也极力想迎头赶上,或许这也是前总理温家宝提出“要高度重视工业设计”的原因。虽说“红色设计”的影响今天不可避免地依旧存在,就像每每中国共产党建党纪念日,不出意料的,全国上下到处是“红色”气氛,电影、电视剧放的基本也是反映红色精神的内容;而且当然不可怀疑的,在未来“红色设计”照样会存在。但笔者不愿去悲观,因为也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清醒起来,开始追求那些真正美好的梦,开始探索属于中国的灿烂设计之路……可关键的还是先能够由过去的“红色设计”大潮中反省起来,就像本篇文章题目写的那样,要好好反思为何设计,这也是笔者此篇文章真正的目的。读过日本平面设计大师原研哉的《为什么设计》一书的人多多少少都应该能领悟设计的真谛,就像该书中讲到,我们必须先静下心来,好好思考设计的原因以及设计服务的对象……设计是要深入生活的;是为了整个世界的;是为整个人类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因此设计也理应不是自私的,更不是一些政权的独享工具!

 

       笔者想,当人们都意识到集体主义压制个人自由的可怕时,我们会感觉那是一种进步,社会的进步,时代的进步……就像电影中李存信对于自由的渴望是必然的……对自由的渴望,绝不限于一条狗一只猫,猫狗尚且如此,人又何尝甘心屈于体制的高压下呢?李存信那件闹得天翻天覆的事情,不正是对体制提出的一种公然挑衅么?或许有些人会理直气壮地认为李存信只为自己,是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那笔者想借用胡适先生对国家主义的批评——“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所以不要再相信牺牲个人的自由,去求国家的自由!”

 

       最后也只希望毛时代最后的舞者即是真正最后的……憧憬着我们这片热土……只是走好属于自己的设计!

bottom of page